據說,「得月樓」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更因為菜餚味美而賜名天下第一食府。
流散著優雅貴氣的用餐空間即便帶點淡淡古意,但與早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盛名的古食肆連結一起卻是過於勉強。只是,喧嘩街市裡的餐廳建築飛簷粉牆,帶著質樸典雅,卻也使得用餐情緒更加倍。
據說,「得月樓」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更因為菜餚味美而賜名天下第一食府。
流散著優雅貴氣的用餐空間即便帶點淡淡古意,但與早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盛名的古食肆連結一起卻是過於勉強。只是,喧嘩街市裡的餐廳建築飛簷粉牆,帶著質樸典雅,卻也使得用餐情緒更加倍。
在「富春茶社」學揚州人吃早茶。即便,周遭的多是外地客而並非揚州人。
早茶,就得緩慢悠靜,即使身處盡是熱鬧喧嘩,斟上一杯熱茶慢慢品茗,卻能自然環繞營造出一種與世獨立的寧靜。別於南方早茶總得配上熱壺小杯,偏北也偏涼的天氣,總是喜歡直接將茶葉擺進杯子注上開水享受那種立即的溫暖。
大概,每到一地總得先嘗試純正的地方菜。據說,「宴春酒樓」是開業超過100年的老字號, 姑且不論那些老字號其實經常讓人失落,但仍期待在融入地方特色的江浙菜餚裡找到些驚喜。
香醋、肴肉與鍋蓋麵是自古出名的「鎮江三怪」,一邊想著「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麵鍋裡麵煮鍋蓋」的順口溜,一邊品嚐著名的鎮江地方菜。
南京夫子廟附近的秦淮小吃被譽為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據說,那些品項繁多的小吃遠可追溯自六朝時期。集聚南京的騷人墨客與應試士子,穿梭往來在秦淮河畔的食肆茶館溫柔鄉間。大概,那種風流不拘與雅俗共聚再加上八方薈萃的人氣齊集,才能使得簡單不過的市井小吃,演變出一種精緻獨特的風味神韻。
相較於魯菜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菜基礎,列於四大菜系之首的淮揚菜卻成了近代中國的最重要菜式。只是,時代的變遷形成的傳承斷層與交互融合,總會讓各傳統菜系之間的藩籬變得模糊。如果說淮揚菜重刀工、口味清淡並擅長制湯,大概,光從敘述上已難以明顯辨別出那些特色與差異。
據說,「食為天酒店」有著揚州最好與道地的淮揚菜。只是,翻開菜單,五花八門的選擇包括川菜粵菜各樣菜式像是讓菜餚失了焦。包羅廣泛菜單令人猶豫擔心,但依然在淮揚菜那一頁點上幾道應該算是經點的菜餚。
其實,夏天並不是雪蟹的季節。
還記得第一次嚐到雪蟹時的令人驚豔,卻還在夏天禁不住那種美味的記憶而冒了險嘗試。據說來自於鄂霍次克海的雪蟹,主要產季大概是在冬天。冬天時冒著凜冽天寒甚至飄著細雪的天氣,關起門來圍上一爐暖烘火鍋配上隻剛蒸騰好的雪蟹,即便只是單純的清蒸不加任何調味,那種紮實鮮甜入了口的鮮明大海味卻是始終讓人無法抹去的深刻。
端午節粵菜餐廳裡的午茶,以為會出現期待中的粽子,卻出乎意料外的竟然落空。
「香宮」幾乎成了香格里拉酒店(Shangri-la Hotel)系列裡的粵菜招牌(香格里拉的中餐廳幾乎都叫「香宮」),即便少了端午節氣氛的粵菜餐廳,中午時刻仍然門庭若市。
據說,「豫園」有著深圳最好的本幫菜。顯而易見的名稱,讓人一眼望見餐廳菜色,上海餐廳裡,沒有豫園的人聲鼎沸,卻是幽雅寧靜的簡單舒適。
風化區裡的飯店總讓人感到不是太自在,即便「號稱」是五星級的飯店似乎也脫不去那種風塵春意。
陰雨霏霏的天氣,不想跑太遠。早晨勉為其難的慢步到對面飯店,卻發現餐廳裡卻已是座無虛席、熱鬧沸騰。廣東人的一天,總喜歡在那些廣式小點與漫天閒聊的早茶開始,即便是偏遠小鎮裡似乎也不例外。與廣州老茶樓裡總是上了年紀老人單獨發呆閱報或三兩成聚回憶過往的景象相較,飯店餐廳裡大多是一整家庭聚會外食或是朋友交際碰頭,似乎因此多了些活力的餐廳裡,讓人感覺更活絡。
火鍋,似乎就只是把食物丟進鍋裡煮食的簡單烹調。沒法確認這種簡單的烹調方式,是否能稱為是烹飪技藝之一,但湯頭、調味,以及新鮮食材絕對是火鍋的關鍵。與南方動輒近三十度的氣溫比較起來,依舊是十五度上下的陰冷涼夜,熱騰火鍋似乎仍未讓人感到不願接近。
取名其實覺得有些俗氣的火鍋店裡,品嚐著新鮮食材淺汆輕燙的原始美味。絕對新鮮的花蛤,燙過後入了口,能夠嚐到清甜味鮮並帶著淺脆的絕佳口感。而依舊動感十足的活蝦,得要罩上厚重蓋子才能避免活繃跳出。總覺得將那些活瞎入鍋有種猶豫不忍,但是快燙後的口感,卻是十足海生的鮮美彈牙而讓人持久回味。同樣是新鮮蝦仁即時製作的蝦丸,煮熟入了口是種化開散逸的鮮嫩,而淺汆後的白淨山藥片,則能感受到食材的清爽與清脆。
傳統裡,客家人的生活常是過著克勤克儉的務農生活,那種偏安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從客家土樓聚落許多是躲在偏遠山裡溪畔的少人地域即可發現無疑。走進土樓村落中,經常見到的是四處奔走的雞鵝、小溪邊的鴨群,還有豬舍簡單圍起的那種四畜興旺景象,搭配著山坡丘陵的則是各種山茶農作,還有房旁路邊插空隙到處充佈的菜圃花田。
據說,「大董烤鴨」有著北京有著最好的烤鴨。
先不論大董的烤鴨滋味究竟如何,但光是氣氛布置就讓人舒服自在。寧靜高雅的用餐環境,漆黑的木餐桌烙著鮮紅的標誌,配上白潔餐盤,餐巾上是一樣火紅的漆雕套環。運用顏色反差營造出的亮眼陳設,似乎,在還沒用餐前就為菜餚本身添上幾分。
主要以燒、燉、煨、扒、蒸等方法烹調的譚家菜,緣起於清末翰林院編修譚宗浚。酷愛珍羞的譚宗浚,常於家中酬友邀宴,同時重金禮聘京師名廚並習得烹飪技藝,進一步結合廣東菜與北京菜自成一派。
原為私人家宴的譚家菜,因清亡後家道逐漸敗落,家宴成了開張貼補家用,才將譚家流散開來。作為舊時中國官府菜的代表之一,譚家菜的傳統是選料精細、用料大方,同時做工細膩亦擅長魚翅、鮑魚、燕窩、海參等乾料的烹調。譚家菜同時講究濃湯、慢火細燉,以達質軟鮮美,調味則是鹹甜各半、原汁原味、不用爆炒,也不用胡椒、花椒或味精。似乎,吃譚家菜,吃雞就要品雞味、吃魚就要嚐魚鮮,就得保留食物原本的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