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向來是成王敗寇的歷史。每一時代,無論是多麼光彩奪目、即便再如何歌舞昇平,只要改朝換代,那些或許原本已難辨事實的歷史,仍免不住再被改寫修正,改寫強調前朝的不當、修正讓後世接受推翻前朝的正當。反正,寫歷史的永遠是後人史官而不會是當事人,反正,也因此讀歷史似乎亦多了過濾那些充滿矛盾的記述進而還原真實的考古興意。
不期然在展覽的倒數前一天走進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展覽。對於毛澤東口中那個已步入六十年的「新中國」而言,
辛亥革命大概只是跟前朝國民黨反動派相勾節的一個歷史小片段,但對令一個恰好以辛亥革命成功作為紀元的區域而言,卻有著另一種深層的意義。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狹人稠的香港,那些建築向來有著與天爭地、直指望天已增加使用面積的功能性考量。姑且不論建築空間內部的狹窄甚或是單位使用價格同樣驚人的現實問題,至少港島北面那些高聳爭艷的摩登建築,也為海邊小城市建構出了堪稱百萬的著名夜景。
除掉那些商業導向的辦公大樓,香港的住宅空間,尤其是公共屋邨其實也循著同樣的向天發展模式,只是褪去了那些世界著名建築師所加持出的造價驚人金玉瑰麗外表,用以居住的建築成了只留下樸實外觀的單調無意識集體高聳大廈群。似乎只是一幢幢外觀相同的複製品收集一處的枯燥乏味,即便有些建築群外牆沾上了色彩而想同中求異,卻依舊難以脫離視覺上給人的鬱悶。只是,由Andy Warhol在1980年代初期造訪中國時,曾對當初到處是千篇一律藏青色制服所呈現出的「普普(POP)社會」美感而讚嘆不已的角度來看,如果Andy Warhol猶然在世,應該還是會把香港住宅的單調當成是另一種和諧的普普社會美感吧!?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的香港街頭即便不是假日,依舊是人潮洶湧。
越過馬路,時代廣場室外空間除了擁擠人群,似乎還多了些色彩繽紛。櫥窗裡、花圃上,甚至建築牆上跨著、貼著、站著、擺著的是一個個充滿了童話鮮豔色彩,又令人覺得似曾相識的生動角色塑像。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澳門與大部分曾經歷殖民的城市一樣,仔細漫遊其中,經常能找到各種多元且矛盾的不同樣貌而讓人細嚼回味。
過往的貧窮國土邊緣小漁村,因為葡萄牙人的落地生根而重此改寫歷史。或許,澳門所以受人矚目,是因為那些紙醉金迷的賭場,然而拋開那些表象,依舊能夠發現小村落的純樸本質。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開咖啡店窄門,舊式潔白磁磚廊柱上貼著「請亂拍照」的詭異鮮明標示。躲在中環煤氣燈法定古蹟石階邊的小咖啡店, 或許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貼著這種無釐頭標示的星巴克(Starbucks)。
咖啡店裡,熙來遊晃的人們,似乎也如實的遵照著「請亂拍照」的指示,手中沒有照相機反而成了種詭異。傻瓜的、Lomo的、單眼的各式各樣人手一機,肯定讓這家名為「冰室角落」的咖啡店成了照相機密度最高的星巴克。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較一個城市的「進化」程度,城市本身的設計感似乎也是重要指標之一。
城市的設計感除了那些地標、公共建築、裝置藝術之外,還來自於公眾指引標示以及到處除所不在的私人建築、企業甚至各式小店的招牌、符碼、標誌。說起城市的設計感,像東京那樣的城市肯定是箇中翹處,東京街頭總是充斥著簡潔流暢的各種顏色與標誌,那些設計經常是既充滿著活力與令人激賞,卻又透著點日本人的內斂緊繃與壓抑。遊走在東京街頭,總讓人覺得興亦盎然。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的博物館除了那些館藏陳列之外,總還多了些身歷其境的感覺。據說香港文化博物館是香港最大的博物館,就館藏的豐富性而言,記憶裡 香港歷史博物館倒是多了些,不過同樣逼真實際的模型擺設依舊令人感到有趣。
四合院格局的博物管裡,內容主要涵蓋歷史、藝術與文化。不去論館藏裡的那些純粹書畫佛像雕塑,栩真的復原模型反而讓人更生感觸。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的早似乎不是起得太早。
不知道八點的早晨算不算早,不過走過不是太多人的街頭,比起那種經常的人潮熙嚷,卻有種愜意輕鬆。街邊鐵門前,紙箱裡丟著早晨送來的新鮮麵條,抬頭望了招牌,原來是或許還要許久後才營業的拉麵店;另一邊,促擁斜坡小巷裡剛拉開鐵板帷幕的小攤販旁,是正好整以暇補充著水果魚貨的中型卡車。似乎,早晨乾淨清爽的街上,唯一完全準備就緒的,只有根本未曾就寢過的7-Eleven。感覺步調應該急速的城市,原來竟是在這種慵懶徐緩裡慢慢醒來。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總覺得旅館無論如何奢華舒適,還不就只是個讓人暫歇幾晚的地方。曾思索著究竟得要多豪華才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那種思索,總在匆匆來去間不及思索,即使是那些看來富麗寬敞的房間也沒法讓人留下太多印記。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近代的海上軍事史,大部分其實是抵誨抗辱的歷史。
從明末侵犯沿海的倭寇以及南擾的葡萄牙人而延海岸修築的多處駐軍邊城,到清朝初年為防禦明鄭而乾脆遷界內移的焦土政策,再到清末時為抵抗侵湧而至的西方列強而建立的砲台要塞,似乎,明朝初期中國人曾建立龐大艦隊的曇花一現之後,近兩、三百年內中國總在為著海上的事而奔波困擾。同時,中國花上一千多年累積下來的陸上霸業,也因為長期的鎖國不自覺並無法即時趕上世界急遽變化,竟在短短一百多年裡被列強的海權武力所屈服而消失殆盡。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歷史博物館裡,香港的歷史,從磐古開天闢地的四億年前開始。
相較於層參觀過的城市歷史博物館而言,香港歷史博物館稱得上是頗具規模且具有水準。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夜晚,沿著家樂庇總督大橋由氹仔島往澳門半島的方向延伸過去,橋的兩邊有著完全不同的反差樣貌。
軸線的左邊,矗立在西望洋山丘上的主教堂,散發著亮澄黃瑩的燈光,圍繞在山腳海緣的,是接續相連、一樣透著曖曖光芒的民居屋舍。黑夜裡的微亮光芒,顯得特別寧靜安適。軸線的右邊,從英皇娛樂酒店開始,接著新葡京、葡京,再到永利(Wynn)、星際酒店,延續下來的是各種飛竄霓虹與七彩絢爛,彷彿連空氣裡都帶些紙醉金迷。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據說花費七百五十億台幣建造的澳門「威尼斯人(The Venetian Macau)」酒店,是全球第二大的單一建築。
擁有三千個房間,每間面積皆超過七十平方米的酒店,同時也擁有全球最大的賭場。由酒店正門外貢多拉(Gondola)船緩遊的廣闊人工湖,以及一進大廳時的金碧輝煌,便已讓人徹底感受那種重金打造的強力氣勢。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門的奢華很奢華。
奢華的那一邊,可以找上直昇機加長禮車當代步工具、可以換上鑲滿鑽石的鋼筆手機,也可以花掉一般人好幾個月的薪水住上一晚、吃上一頓。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瞭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從城市本身的博物館開始。
靠海的小半島聚落,由遠建於宋朝的「媽祖閣」其實不難理解那種由來以久的發展傾向。及至後來瞭解國家自身資源貧瘠不具競爭力的葡萄牙亨利王子(O Infante D. Henrique)決定暢導海外發展,而使葡萄牙成為歐洲第一個遠洋海權國家,同時到達亞洲並登陸澳門開始,澳門,成了亞洲通往世界的中心。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很少地方如同澳門一般,有著如此大的反差。
比香港更小的彈丸小半島,一邊是高密度的豪華酒店賭場娛樂場,另一邊是令人眼花的世界遺產指示路標;一邊是絕對人工的漁人碼頭世界建築大型現代遊樂設施,而另一邊則是散著淡淡歷史霉味的老舊街坊。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情不是很好,想想出去走走。
深圳的天很藍,對將近十二月的天氣來說,算是溫暖和煦。但耀陽開闊的城市裡,不知怎的總有一種莫名的蕭瑟不自在。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庫克(James Cook)船長在大溪地(Tahiti)奉命執行任務完成後,航海繞到雪梨(Sydney)南邊的植物學灣(Botany Bay)而使得歐洲海權第一次踏上遙遠廣闊的異鄉大地。
很難說明仁宗若持續父親明成祖朱棣不管動機為何的海上巡遊(相傳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使得持續在1405年到1433的鄭和航海黃金時代能夠延續下去。或許,澳洲的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種樣貌,也或許,澳洲的歷史重心,會是掩映著印度洋落日餘輝的澳洲西岸,而非東南岸的雪梨(曾有文獻記載最早發現澳洲大陸的是鄭和的船隊)。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法記得在這個機場來來回回多少次,也早懶得在這個廣大的機場裡晃晃逛逛。
在1988年赤鱲角機場啟用之前,香港的飛機航運,是使用了六十多年的啟德機場。記憶裡印象深刻的,是影片裡常見到的海港中筆長跑道起落的冷汗驚險。其實早忘了在啟德機場起降的感受,唯一的一次進出啟德機場,是二十年前。然而,卻忘不了第一次飛機降落在香港新機場,步出空橋海關,對於那種新世代機場建築的新穎遼闊帶來的驚奇興奮。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群擁擠聚集的情況,真的只能用「人潮」,一波又一波「流動的人」來形容。
並沒有特別想來「香港動漫節」,只是不小心出了「灣仔」站,跟著標示和人群走了過去。也許,如果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熟悉一些,知道人群其實是從十萬八千里之外就開始排隊,絕對是不會想到展覽場裡的。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