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南台灣炙熱天氣的燥熱與品嚐法國菜的優雅心情是否容易連結一起,但是,緩緩步進「Thomas Chien」幽靜的用餐空間再輕啜擺上了檸檬片的沁涼氣泡水,似乎,對於美味期待的情緒開始醞釀蔓延。
不確定南台灣炙熱天氣的燥熱與品嚐法國菜的優雅心情是否容易連結一起,但是,緩緩步進「Thomas Chien」幽靜的用餐空間再輕啜擺上了檸檬片的沁涼氣泡水,似乎,對於美味期待的情緒開始醞釀蔓延。
被稱為「牛排教父」的主廚鄧有癸索性取名為「教父牛排(Danny’s Steakhouse)」的新餐廳。
比起「Danny & Company」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鐵板燒台與蔬果架上的色彩紛呈,新餐廳則是四方開闊但數量多了些的餐桌布置卻像是巴黎餐廳裡桌挨著桌的擁擠。
「桃苑」沒有港式飲茶餐廳印象中的熱鬧喧騰,反倒像是冷清多了點的寧靜。只是,不是太過吵雜的午間時刻,隨意要上幾樣小點心的簡單輕食,卻也讓假日的氣氛更添輕鬆與自在。
捨棄菜單上像是混雜台味的粵式菜餚,只在仍舊脫不去台式感受的點心菜單裡挑選而淺嚐轍止。
「ABU's Brasserie」空間不大的店裡賣著像是歐式傳統菜餚的的簡單平實風。
充滿炙熱陽光的午後,幽緩的用餐空間啜著沁涼的礦泉水是種簡單的自在放鬆。總覺得比起餐廳應有的布置,小餐館裡的感覺倒像多了些台式味,似乎,融入於用餐環境的居家風,反卻出現種將上桌的菜餚不甚存在遐想的淡定。
「麟Linkの手創料理」的餐廳名字裡夾陳著中文、英文與日文,擺上桌的菜餚像是西式菜餚的美麗裝盛,也帶著懷石料理的樸實優雅,卻在不時無刻間流露著台灣菜的親切懷念。
用餐不算空間華麗張揚而帶點簡單婉約,擺上了桌的陶磚書寫上套餐裡每道菜餚的意境形容詞句,不見菜餚的精確描述卻也讓人期待不知何物將至的殷切期待。
新開張飯店裡的早午餐。
新竹「美麗信」的外觀看來並不像旅店而更像是商業辦公大樓共構改建的建築。開了電梯門,不大但卻靄靜典雅的大堂邊便是唯一的用餐空間,似乎,商務取向的精緻旅店,連餐飲空間的配置也得單一簡潔。
巷子裡難以訂位的壽司小店。
簇擁的小空間,比起傳統的日式壽司店几淨優雅,「游壽司」反而比較像應該酒酣耳熱的居酒屋般存在。不過,有別於一般壽司店多了幾分嚴肅的印象,游壽司裡似乎反而有種全無拘束的隨意自在。
似乎,拼湊著魚鮮賣場與輕食吧的複和式店鋪,也可以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潮,甚至成為充滿著國外觀光客的擁擠景點。
放養無數大池裡的偌大鱈場蟹,大概是對於「上引水產」的第一印象。由水池區域再往內走,擺著各式日式魚生新鮮食材的開放式賣場,大概,比肩簇擁甚至舉步維艱的擁擠人潮,似乎取代了對於架上食物的美味期待。
「博多一風堂」提供的是福岡味的拉麵。大概,福岡拉麵最令人感到回味的,應該是嚐來並非彈牙但卻爽口綿延的細麵口感。
要了綴上赭紅辣味醬的「赤丸」,濃厚的豚骨湯頭添上些微了辣味是種溫暖醇香,簡單的鋪陳上木耳青蔥與叉燒,搭配簡單卻是種美味。大概,豚骨湯頭的醇濃,自然就得搭配輕盈的細麵加上片薄但卻好入口的叉燒才夠平衡。
再次造訪地下室的鐵板燒餐廳,或許是裝潢依舊但卻已顯老派。猶然記得多年前無意間首次走進餐廳,坐上料理台前翻開菜單看見價目後落荒而逃的窘況,多年後的同樣位置,少了慌張,卻多了欷噓。
據說,許久前的「尚林鐵板燒」曾經冠蓋雲集、曾經商賈齊聚,像是種時光流逝的榮光不再,帶些冷清的餐廳裡望著偌大的座位空檯,卻只能盼望能夠品嚐到不知是否也只存在於曾經的美味。
攤開「阿正廚坊」的菜單,像是比fusion更fusion。大概很難看見那種千里之遠的菜色蒐羅齊聚,菜單上的菜色其實不多,卻能從義大利麵、烤羊排、生火腿,再到滷肉飯、牛肉麵等的混雜東西。
說不上對於餐廳是否存在太大期待,只是,飢腸轆轆的等待似乎讓暫歇已久的味覺亟欲刺激。棍子麵包淺淺酥脆外皮包裹柔嫩濕潤淋上橄欖油醋是令人愉悅的簡單開始。
左營蓮池潭邊,混雜著觀光景點與舊時眷村的雙重興味,隨處可見的餐廳小吃店也不例外。
人聲鼎沸並不起眼的「三牛牛肉麵」裡販賣的是牛肉麵料理。不確定牛肉麵與眷村菜的關連性,據說,早年台灣人並不喜歡吃牛肉,而是在轉進至台灣的退伍老兵們為了謀生而開始賣起牛肉麵之後,才使牛肉麵漸漸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或許,由此角度眷村菜與牛肉麵大概是系出同源。
即便一樣打著Yannick Alléno的名號,但比起巴黎「Le Meurice」令人鎮攝的晶碧輝煌,「STAY(Simple Table Alleno Yannick)」顯然是種俐落的極簡風。充滿恣意風格的STAY,大部分時間與Le Meurice其實很難連結,直到見著角落長桌上端正擺放的色彩紛呈中空壓桌盤、帶著刀架缺口的大面潔白瓷盤以及鋒利的THIERS牛排刀,才讓人確信兩者間的系出同源。
Amuse-bouche照例是精緻的小組合。鵪鶉蛋、鮭魚味與蕃茄味由淺至濃依序點醒味覺。接續上的溫熱長笛麵包抹上帶鹽奶油,咀嚼嘴裡交雜出的是老麵香與奶油香融合散逸的豐富滋味。
隨著海外展店的日本拉麵店數目越見成長,台北的拉麵店也正流露著純然的正統日本風。
各有所長的不同風格拉麵店,似乎,連過去較少見的沾麵也成了經常見到的主流。「三田製麵所」這種名稱裡充滿著匠意的店家總是多有揣測,店裡隨時供應的彷彿就該是製麵本家所引以自豪的最新鮮麵條。總覺得應該最能品嚐出拉麵美味口感沾麵,加上對於製麵專門店的期待,即便得排隊等上許久卻也只好勉強忍耐。
穿過喧囂的自助餐空間,角落的一側是安靜的日式料亭。或許是那些早已充斥遍佈的日本料理店,「鰭小馬」不是太多客人的板前顯得冷清,或許,也因此可以悠緩地欣賞主廚和知軍雄師承自神田裕行的好手藝。
小巷子裡的義式小酒館。「鬍子餐酒(Baffi Italian Trattoria)」裡的布置是簡約風格,深黝色原木桌子、拼上幾張木椅子與不加綴飾的空間,遞上菜式不多的簡單菜單。幸好,菜色的多樣化與否,從來不會是評判餐廳良窳與否的標準,不是太多的選擇,反而是種單一致志的專注。
新開張的小酒館,上菜速度似乎仍未趕上腳步,也幸好,午餐時的漫天閒聊抵去那種對於食物的緩慢等待。先上桌的是沙拉, 比起期待多了飽滿水分並帶著甜的風乾蕃茄搭配苦萵是單純自然的好味道,只是並未如預期柔順輕盈的Mozzaralla起士,即便綴上蘿勒點醒味覺,依舊使得美味打了折。
從「北平都一處」的菜單上看見店名由來的故事。據說,當初乾隆皇帝暗訪回京,除夕夜的人困馬乏飢渴難耐,路旁僅有唯一營業的小店招呼周到、酒醇菜香,皇帝回京後便御筆親書賜與「都一處」的匾額而自此成了店名。
一樣熟悉的店名,一樣熟悉的故事,分屬兩岸有著相同店名的餐廳,其實並無關連,卻又讓人看見若有似無的相似。海那一岸的餐廳,或許是承襲皇帝御書的本宗,海這一岸的餐廳,則是承襲著傳奇故事的精神取之為店名。只是,沒了真正北京都一處裡24褶燒麥的招牌,菜單裡的招牌菜卻也是種熟悉像是曾經見過。
鬧區小巷子的陰暗角落,若不是門口掛著「瞞著爹」的大字燈籠,大概會讓人難以找到門路。推開木門鑽過窄小的通道,夜晚裡的不大空間顯得更加幽暗,卻也讓料理台裡透出的瑩澄光茫更加耀眼透亮,或許,就得要那種狹小空間的幽暗混著白熾燈透出的金澄暖洋,才能搭配得上瞞著爹給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