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毫沒有任何招牌的店鋪,由內透出微光的鐵門才半拉起,門外卻已經有人殷切企盼等待著店鋪的開張。而後步入店鋪,紅色的板前加上綠色的料理台,其實是種顏色極不搭調的組合,卻是再明顯不過的親切識別標記。曾經歇業的壽司店,在稍作休息後易地改名步上另一階段。
店裡賣的是輪番上陣的各式小缽簡食,許多是過去曾經見過的熟悉菜餚。只是,以舊時的日式石製照明器具「常夜燈」命名的小店,像是發著曖曖光芒伴著食客的深夜食堂,關東煮與冒騰著的溫暖霧氣成了貫穿其間的主角。
絲毫沒有任何招牌的店鋪,由內透出微光的鐵門才半拉起,門外卻已經有人殷切企盼等待著店鋪的開張。而後步入店鋪,紅色的板前加上綠色的料理台,其實是種顏色極不搭調的組合,卻是再明顯不過的親切識別標記。曾經歇業的壽司店,在稍作休息後易地改名步上另一階段。
店裡賣的是輪番上陣的各式小缽簡食,許多是過去曾經見過的熟悉菜餚。只是,以舊時的日式石製照明器具「常夜燈」命名的小店,像是發著曖曖光芒伴著食客的深夜食堂,關東煮與冒騰著的溫暖霧氣成了貫穿其間的主角。
四面環著海的台灣即便品嚐海鮮並非困難事,但是,也許是那種熙來人往的吵雜空間增添了食物的人氣,也更或許是豐富澎湃卻又經濟實惠的料理深深令人著迷,至少,想起吃海鮮卻總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南部的海鮮快炒店。
據說「台南旺」是五十年老店,只是,對於位於曾經念了三年學校附近的海鮮快炒店卻未曾有過印象。海鮮店大抵是契合傳統印象的擺設,一邊擺的是堆上了碎冰塊滿盛上各式魚鮮海味的多彩誘人,另一邊就是簡單布置的用餐桌椅。
經過「Forchetta」大概會誤以為經過的是園藝店。外觀擺滿的扶疏綠色草木惹人注意,步進店裡空間不大卻感覺典雅舒適。
據說,餐廳裡賣的是地中海料理。其實很難理解究竟何為地中海料理,但是就名稱給人的聯想,大概是義大利南部那些充斥著油綠蔬菜混著鉅量橄欖油的陽光料理。只是,翻開菜單給人的卻是迥異於地中海風味的親切有趣感受。
秋日午餐,氣溫不冷不熱,大夠就得沒有太多負擔的日本料理才能夠契合那種舒適宜人的秋意。
巷子裡的小餐廳,到訪時雖然板前還留了許多空,不過餐廳裡卻已是忙碌滿座。照著例端坐板前,要了瓶限時嚐鮮的18天生啤酒以搭配令人期待的美味魚生。
在竹北用餐的樂趣,大概來自那種彷彿像是玩著踩地雷般的惡性趣味,而且,是幾乎步步是地雷的踩地雷。
據說,「法樂朋」賣的是法義料理。法國人常以法式料理自豪,只是,遇上義大利菜,原本驕傲的法國人也得變得躊躇。只是,充滿各地方獨特料理的法國菜,加上同樣形形色色令人撩亂的義式烹調,太過廣泛的法義料理,讓菜單上似乎再難找著重點。
下著雨的天困在家裡清理食物庫存。
開了瓶Ceretto Monsordo 2009,為帶著微濕沁涼的空氣裡提供暖意。紅色的酒裝在暗黑色的瓶子裡,摒棄傳統浮貼的酒標,酒瓶打上圓點浮雕的酒款名稱,是種流利簡潔的設計。清透酒杯裡斟上瑰麗亮紫色的紅酒,輕啜入口是適度酸味滲著果香與中等而細緻的單寧,讓酒精微微地刺激著喉嚨,是種讓人暫時放空的自在感。
或許,「樂沐•Relax」最大的特色是讓人與「樂沐」聯想一起。
別於樂沐的法式優雅貴氣,「樂沐˙Relax」則是多些恣意輕鬆的Bistro風。亮潔的透明落地帷幕外是陽光灑落的都會雅致爽朗大道,屋內則是著陽光穿透帷幕而滿溢的朝氣並穿插著街頭酒館閒適風格的簡潔線條。
Bistro總應該跟那些隨性的簡單小菜餚聯想在一起。
步進「風流小館(L'Air Café • Néo Bistro)」,看來不大的空間像是有效利用般地張羅上了一張張深褐色的圓形樸實木,光亮清澈的透明落地窗毫無疑問地把屋外豔陽高掛的清朗活力帶進了窗內,只是,玻璃窗阻去了屋外的喧囂,代之的是種輕鬆涼爽自在甚至慵懶,大概,Bistro給人的感覺就應如此。
若非懶得出遠門的放假天,大概不太有機會光顧自家周遭的餐廳。
「Bistro 302」中央的偌大圓形巴台佔去了一大半的用餐空間,巴台裡擺上了一瓶瓶的各種Whisky金褐色烈酒,圓形杯架上環繞掛上了紅酒杯、香檳杯與幾尾酒杯等各類酒杯。漆黑的天頂搭配上潔白的餐桌,整體布置是大概比較適合於夜幕低垂的黑白冷色調裡點綴些紫色系。呼應起餐廳名稱,即便是豔陽高照接近中午的早晨,用餐空間仍是種純然的酒吧氣氛。
若不是想嚐那種簡單而純粹的天婦羅,大概不會對飯店裡的日本料理餐廳有所期待。
台灣幾乎難以找著的天婦羅店,日系飯店裡的日式餐廳,「山里」供應著會席料理的豐富品項,或許如此,也才能讓餐廳另外再區分出鐵板燒、壽司及天婦羅(天ぷら)等的獨立區域。
排著長長人龍的小店,據說已賣了超過三十年的滷肉飯。
步進店裡,除了那些用餐時間尋覓裹腹的客人之外,周遭客人之間的對話,交雜著粵語甚至日語,或許,「金鋒滷肉飯」的名氣也成了台灣旅遊書籍中的推薦店家而吸引了國外觀光客的到訪。
餐廳靠外的一側,是玻璃室罩上米白色簾幕的陽光灑落,那種餐廳裡的沁涼卻仍能感受到清朗天裡的無限能量,彷彿令人想到義大利中北部山丘裡的豔陽與乾淨空氣。只是,在「Toscana」裡,除去那種鮮明的地名聯結之外,說是義大利餐廳卻沒有過於濃厚的義大利味。
桌上帶著義大利鄉村風並盛上幾根Grissini的彩瓷瓶與麵包藍裡的Focaccia大概是少數令人直接便能感受到義式味道的事物之一。假日午後帶著慵懶慢調,即便屋外是炙人難耐的熱辣天氣,但放空呆坐期待食物美味的同時,啜上口冰鎮後入心涼並冉著碳酸氣泡的San Pellegrino礦泉水,似乎,日子就該如此揮霍。
想吃壽司,想吃單純不花俏的江戶前壽司。
巷子裡的小餐廳,卻是處於各式餐廳、甚至是日式料理店林立聚集的激戰區。只是,撇去店家之間的競爭煙硝,走進店裡拉上木門後仍舊是種純然日式的片刻悠靜與清閒。
如果不是順道造訪加上仍然留著空間的胃口,大概很難專程光臨這種專賣甜點的店鋪。延續「Micasa Umai」那些招牌甜點獨立而生的「Micasa Dolci」,依舊有著原有日式料理混搭上歐式與美式風的多重混搭。
總覺得「沾麵」比起整碗滿盛的湯拉麵更能夠辨識出拉麵店家的功力。大概,品嚐拉麵的多重過程,除了經歷不同味覺感受之餘,也同時檢視著店家的美味指數。
通常,食物端上了桌,就得先夾上幾小條滾煮後隨經冷水冰淬過的麵條,試嚐那種滿是嚼勁卻不過硬的彈牙麵條。接著再將麵條丟入看來濃烈強味的湯汁小碗裡,猛然唏嗽吸允已然沾染滿附著湯汁的麵條並享受著大口飽食的豪邁。而那些可能單獨裝盛,也可能混陳於湯碗裡的配料叉燒,搭配上麵條與湯汁,是種令人滿足的豐富。最後,餘下的濃厚湯汁重新注滿高湯,嚐起來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味覺感受。
再次接上暌違許久的法式食物,是在台中不起眼小路邊的人氣店家。
不甚華麗反而多點鄰家質樸氣息的小餐廳,倒是符合著「法森小館」店名給人的簡單感覺。小巧不大的門面,進門側邊的透明開放廚房佔去了大部分空間,剩下的是不甚寬廣的用餐空間。只是,在這樣的餐廳,氣氛不重要,食物本身才是最實在。
錯失上次機會而久違的壽司店,在巧合且令人驚訝的整整三年後,再次「初訪」小店搬遷所至的第三個地址。三年後,壽司店由鼎沸夜市附近的巷弄,移到了喧囂百貨不遠處的小巷,只是,不遠周遭的熱鬧依舊,但店門口渾圓亮澄書著店名的大燈籠組合上夏日夜色而透出的寧靜也依舊。
記不得當初對於「瞞著爹」這樣的小壽司店的關注來自何方,據說不想讓老爹知道並將小店取名「瞞著爹」卻反而聲名大噪瞞不了爹的鋪陳,似乎成了各種四通八達無孔不竄的網路訊息的最愛而讓人想不知也難。只是,即便看見的資訊多是好評,但對於經常是急就章半路出師的年輕師傅卻是難以令人懷抱信心,或許,也是因為如此而未對壽司店產生過份欲求。
假日不算早的早上,慵懶出走隨意遊晃覓食。
看來別緻的屋子,前庭的小花園水塘邊擺上幾張木椅,牆上寫著「瑪列‧小巴黎商人」的優雅招牌,像是充滿著種別緻的異國情調而讓人想一窺究竟。步入了小屋子,一邊的木台上是擺滿著各式歐洲雜物的販賣空間,而另一邊,則是同樣交錯著雜物溫馨布置,兼混帶著歐洲上世紀六、七零年代的雅致古意。
南台灣的日式料理店,步入店裡是純然的日式風格。潔淨乾脆的板前,沒有任何綴飾,看不見多餘擾人的食材陳列,似乎反而更令人期待菜餚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