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其實以不知光顧過多少餐廳,鏞記卻是意外的第一次造訪。或許,這類的中式餐廳,總得要聚食者眾才方便感受到中式金獎菜餚的豐富多樣,否則,便只能點上幾樣招牌菜餚聊表心意。
皮蛋酸薑據說是每來必上的餐前小菜。軟嫩味香滲著溏心,佐上漬成淡紅色的生薑淺酸淡甜,就連蔡瀾也說好。只是,在台灣嚐過了些不乏美味的皮蛋,鏞記的皮蛋卻反而並非顯得太突出。
在香港其實以不知光顧過多少餐廳,鏞記卻是意外的第一次造訪。或許,這類的中式餐廳,總得要聚食者眾才方便感受到中式金獎菜餚的豐富多樣,否則,便只能點上幾樣招牌菜餚聊表心意。
皮蛋酸薑據說是每來必上的餐前小菜。軟嫩味香滲著溏心,佐上漬成淡紅色的生薑淺酸淡甜,就連蔡瀾也說好。只是,在台灣嚐過了些不乏美味的皮蛋,鏞記的皮蛋卻反而並非顯得太突出。
南京經香港轉機再往台灣的飛機上,應該是長時工作後的飽經疲累,卻依然打起精神假裝從容的享受接匆促旅程裡的短暫服務。開頭即便並非習慣的香檳當成起使,但混合上蔓越莓汁擺上玫瑰花瓣的「Oriental Breeze」雞尾酒,嚐來卻也是清香帶著甜酸的許久不見熟悉味道。大概,旅程裡的放鬆,總得從上飛機後的一小杯酒或飲料開始。
記不清有多久沒特別去嚐那些香港的市井小食,看見小食肆裡簡單食物似乎有些親切,甚至下意識的覺得想遍嚐所有項目。只是,那種雄心壯志似乎不多久就被粉碎無遺。端上看來份量十足的什會窩麵,豪邁份量的竹昇麵,鋪上的是豐富紛呈的各種材料。
應該不算飢腸轆轆,純粹只想找些簡單的小食填飽肚子。走進時代廣場裡,角落的小店裡提供著各式南北小食。說不上「利小館」屬於哪類菜系,那些像是本幫菜系的選項裡,似乎又添增了許多港式風味,只是,基本陳設的簡單小餐館裡,菜餚的風格並不重要,或許,暫時小坐歇息的精巧簡食便已足夠。
點上了幾道招牌菜,一開始的蘿蔔絲酥餅,賣相看來並不是太吸引人(至少,會讓我想到山東吃過的蠶蛹)。不過,輕輕夾起即已吹彈碎破的層層薄酥外皮,咬開後是燙口濃流的蘿波絲內餡,只可餡料比列少了些的酥餅,讓原本應該讓人驚豔的美味打了折。蛋黃金瓜是簡單卻誘人的江浙家常菜,南瓜裹上鹹蛋黃而炸得金黃咬來酥脆的麵衣,嚐來有南瓜的淺甜與外表的薄脆,同時混上了鹹蛋黃的濃香,若不是稍顯燥膩,肯定會讓人無法停歇。
在國金軒裡,坐上了舒適沙發,像是早已摻上西式布置擺設的餐桌,攤開了餐巾並照例要了壺普洱準備享受午餐時刻。潔白的餐巾,擺上一樣潔白的茶杯,茶壺裡緩緩倒泌出的普洱,深邃褐澤的普洱湯汁與那種潔白的相襯,是種令人感到愉悅的美麗顏色反差。只是,輕啜了口茶湯,壺裡的茶葉並非是陳年普洱而少了些溫潤餘醞也多了些霉味與刺激,不過,即便如此並未減去溫暖茶湯帶來的溫暖舒暢。
醃製得入味的小菜過後,是傳統而基本不過的港式小點。外皮酥脆的炸春捲以及蒸燒賣雖然具有水準卻似乎並非令人深刻,倒是蒸蝦餃並非是常見的彈牙口感而是多了軟棉的外皮,配上同樣不是完整鮮蝦而是剁成了小段的碎蝦肉,兩者之間的搭配似乎是同時降低餃皮與鮮蝦的強力彈牙,反而交會出細膩融合的好口感。只是接續上的鵝肝小籠包,淺淡的鵝肝味似乎不足以表達出小籠包餡料的與眾不同而失去了些應有的精彩(我大概已經變成那種重口味的喜好者了吧!?)。
在「8 ½ Otto e Mezzo Bombana」裡,有種彷彿像是義大利人的慵懶與閒散,是種假日難得的清閒與輕鬆。
「CAFÉ GRAY DELUXE」裡的陳設,褐色系的皮桌顯露的是種優雅兼休閒的風格,餐廳的一邊,是充滿動感的忙碌開放式廚房,一邊則是充滿著顏色多彩與魅惑的長巴台。依靠著窗,望出去的是居高臨下眺望著維多利亞港的開闊景色,只是,挨著香港島的這一岸,總經常是伴隨著那些似乎永不停歇的建築工事、永不停歇的持續蓋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
走進「MIRA」,據說花了六千五百萬美金重新裝潢的酒店,流露的是滲著銀閃現代的時尚感,彷彿置身在某種幻化不切實際的空間,有種超現實的感受。而步上了餐廳裡,褐色為主調的布置穿插著些白色,整體是摩登裡交疊著極簡雅緻的感受。不過,透出透明玻璃門穿出去的是酒店裡的開闊中庭,特別喜歡室外造景四周圍繞著翠綠木叢,點綴上一池流動活水,擺上些綠織布的軟綿長椅,再擺上同樣是翠綠色抱枕而營造出的慵懶悠閒。
西式酒館林立的街道上,迅速跨過曝曬著大太陽的馬路,而躲進了賣著西班牙食物的小餐廳裡。餐廳裡的清涼,待在接著透明落地窗邊的位子,大口啜著加了冰塊的可樂,在難耐的天氣裡有種強烈的解放感。
據說「uno más」賣著道地的西班牙食物。簡單的菜單裡簡單的點上了兩三樣tapas加上小份主食。湊和著鯷魚醬、白鯷魚、紅椒與起士的小餅乾(COCA SABLE CON ANCHOAS Y PIMIENTO ROJO DEL PIQUILLO, Short bread with olive tapenade, white anchovies, piquillo red pepper and manchego cheese),口味想當然肯定是鹹了些。炸鱈魚條(BACALAO FRITO EN SALSA DE TOMATE, Cod fried with tomato sauce) 有些腥味。至於烤沙丁魚(SARDINAS, Grilled sardine in salsa verde)據說曾獲選香港五十樣必吃的食物之一,不過,其實不是太誘人的烤魚卻只能當成平實的食物。
或許,機場貴賓室裡的食物,原本就註定不會是美味珍饈而若能寥以裹腹就已足夠。走進「賞心堂」,小卻安靜的空間裡,或許是入境貴賓室太少人使用,那些水果、沙拉、各項食物與飲料也同樣整齊安靜地排列著。
購物商場裡的港式飲茶店,也不知究竟是餐廳的生意太好,抑或是大家都閒閒沒事做,竟然一開張門口便已排滿了等候入座的人龍。不過,對比於其他餐廳開張時並非太熱絡的狀況看來,或許, 「利苑」的食物,應該值得讓人期待。
到處林立的港式飲茶店,就菜單內容而言其實經常是大同小異,甚至,口味也經常是分辨不出太大的獨特性。畢竟,就廣東人日常的餐飲習慣而言,「點心」只不過是點綴打牙祭,「飲茶」過程中的打發時間度日子才是重點。而時間的發展,因為貧苦戰亂停滯不前的「粵式」料理,以及根基於廣府、潮汕甚至客家菜所持續精進融會出的「港式」菜色,使得香港反倒成了精緻「粵菜」的重心。
對於「粵式」點心,即便是打牙祭、即便比起廣州的那些「老店」,香港餐廳的水準其實早已遠勝有著「吃在廣州」名號的廣東首善(其實香港亦然,香港的老店不見得口味更好,多的,是那些扣人心弦的陳年回憶對於食物美味的加乘)。而「利苑」裡的食物,似乎就是那種集各種長處精緻化、細膩化後的粹煉演進。
貼著名牌餐具標籤的甜點店,有著同樣雍容的華貴優雅。點上杯熱拿鐵(Coffee Latte),不加糖的配上那些可能過甜的馬卡龍總是特別契合對味。對於PIERRE HERMÉ的馬卡龍依舊記憶深刻,比較起Le Goûter Bernardaud似乎多了些不公平。畢竟,嚐起來口感不算太差的馬卡龍,比起那種絕佳的味道卻還是依然有著差異。
室內並沒有明亮的落地窗與開闊遠眺的海景,不過恰也因為如此,才隔絕掉了室外霏雨綿綿給人的陰霾不適。餐廳裡的幽靜昏暗燈光,搭配上小巧迴旋梯的雅致以及高掛水晶燈的金澄閃爍,使得供應粵菜的中式餐廳卻多了點西方品味。
白潔的餐盤盛上了精緻點心,雖不見傳統港式點心的平易與喧騰,卻添了另一種高級貴氣的氣味。蝦餃的晶瑩剔透半透明薄餃皮包裹的是紮實的鮮蝦,炸春捲的金黃外皮酥得爽脆嘎響,至於鋪陳上了金黃透白魚翅的餃子,對於增添食物美味而言其實有些多餘,但或許也只有如此才能顯出餐廳的高雅奢華。
龍皇帶子豆腐羹裡,甘貝的滿口鮮味充塞上豆腐丁的滑順,點綴上蟹卵的金黃以及菜心的翠綠,可惜份量少了點的菜心讓那種口感平衡的爽脆也少了些。釀焗鮮響螺剁碎的螺肉釀在濃厚的咖哩味中,那種填塞於螺殼裡的炙熱焗烤,是種前所未見的創意有趣。
有別於大部分米其林餐廳給人的那種富麗雅致甚至高不可攀,點心小舖的裝潢就像是一般傳統香港茶餐廳裡窄小不大的空間,小桌小椅不算髒亂,卻也稱不上舒適讓人喜歡。堅持現點現做不外賣的點心店,據說老闆曾是「龍景軒」的點心主廚。小店裡即便少了高級食材,但與高級餐廳同樣的處理烹調方法,似乎也因此從開幕以來便吸引著龐大的人群,企盼著能夠嚐到同樣於高級餐廳的美味點心。
捨棄了龍景軒的高雅餐巾磁盤,簡陋的桌上鋪的是印有招牌菜照片的紙墊;而身著T-Shirt的服務員提著水壺斟上熱茶水的著簡易從容,取代了炆火緩溫著潔白茶壺的優雅。掛上了米其林星星的小點心店裡,一切隨意、一切從簡,只為品嚐點心的美味,不為享受裝潢布置的堂皇奢華。
黃沙豬潤腸包裹於粉嫩港式腸粉口感裡的是鮮味滑順的豬肝,一開始的淺嚐已讓人充滿期待。看來賣相不是太好的鮮蝦燒賣皇,入了口卻是種飽滿與鮮蝦彈牙的映襯相和。晶瑩鮮蝦餃看來小巧精緻,也有著同樣緊實彈牙的口感。
至於龍景軒也有的招牌點心酥皮焗叉燒包,外觀看來雖然是不起眼的小菠羅包,但咬上一口,輕酥的外皮與鬆軟膨鬆的口感,流散著炙口濃郁的叉燒內餡,那種酥軟與熱餡交融的味覺刺激持續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