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裡的小麵店,有著排隊等候著的絡繹人潮。
專門賣著烏龍麵(うどん)的小麵店,有著單純的堅持。據說是手工自行製麵的小店,提供著單純的食物選擇。不過,倒是喜歡這種單純而簡潔的小店,食物不用太複雜,也反而能夠專注於食物本身。
巷子裡的小麵店,有著排隊等候著的絡繹人潮。
專門賣著烏龍麵(うどん)的小麵店,有著單純的堅持。據說是手工自行製麵的小店,提供著單純的食物選擇。不過,倒是喜歡這種單純而簡潔的小店,食物不用太複雜,也反而能夠專注於食物本身。
「草根廚房」裡有種各種時空交雜的有趣。
充滿著鄉下古味的老房子裡,賣著比較像是隨性所至的家常菜。之所以說是家常菜,在於那些食材的選用與搭配總是異於一般正統菜系,經常像是餘留下的食材混雜組合而意外的產生新的滋味。至少,從「草根柏青」那種混上香菜、白菜絲與花生的開胃菜,以及混著馬鈴薯絲、芋頭絲的炒牛柳給人的似乎是種食物混搭而成的家常菜感受。
小鎮裡的台灣傳統小吃,經常是簡陋的不假雕飾店鋪裡,簡單的調理攤擺上幾張折疊桌,頂多再掛上一些台灣多如牛毛的美食節目曾經報導過的剪貼或合照。家庭般的經營,一切純樸從簡、一切如同家常般的實在與親切大概是那些台灣小吃店給人的殷切印象,若是再搭配上個俗而有力的店名,絕對是充滿著鄰家味道的令人印象深刻。
或許是台灣電視上不停播送的捕鮪魚節目的潛意識影響作祟,否則很難說為何在日本剛嚐過連番的日本料理後,回到台灣依舊是日本料理。
會想光顧「南大門韓國烤肉專賣店」大概是衝著店裡的牛小排。
始終懷念著首爾那種包裹上生菜伴醬而軟嫩化口的牛小排,以致三個星期前雖然在烟台的韓國餐廳裡才剛嚐過牛小排,卻因為不像是想追尋的味道而鍥而不捨的走進了「南大門」。那種純粹的韓牛牛小排,是切成薄長條並帶著骨頭的排骨肉,醃製過後才捲曲成團端上桌。
要嚐到火車上的便當機會似乎不高。一方面想剛巧遇見用餐時間的機率並不高,另一方面即便碰上了用餐時間,那些帶上車的食物大概也讓人與火車便當的緣分相去甚遠。
記憶裡的火車便當,大概不是小時候北迴線上隨便就得坐上七、八個小時而讓人飢腸轆轆時的樸質卻反而美味異常的池上便當,要不就是西部幹線上的排骨便當。高鐵上的便當味道卻是頭一遭。
據說,「菜園」賣得是上海菜。
上海菜其實是融合杭州、寧波、淮揚、蘇南等附近區域,集各式口味交雜而成的料理。若說上海菜的特色是「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豐、鹹淡適口」,那翻開菜園的菜單,似乎不是太容易從菜色上看到上海菜的影子(菜單上的「客家小炒」,甚至讓那種對本幫菜的期待降至低點)。
說「El Toro」賣的是西班牙菜,從套餐的菜色來看其實也是摻著非傳統的融合(Fusion)菜式。
像是西班牙小點(Tapas)小份量多種類的出菜大概是與西班牙菜連結上的唯一印象。至少,若從一開始上桌、想像中似乎應該覆上乳酪火腿之類搭配的超迷你小圓麵包看來是如此。前幾道菜,蜂蜜臘腸、蟹肉泥、串烤蝦仁都是些簡單小點,不能說不可口,但這類輕食似乎還是得要口味重一些、份量再多一些,然後再搭配上一大杯沁涼啤酒才夠味。
對於新竹的食物早已不存在期待,因此,即便偶然的又走進「深城市」的那棟粉色獨特小房子,大概也不會再出現任何太讓人訝異的事吧!?
倒不是說深城市的食物難以下嚥,只是對於新竹食物的要求大部分早已僅停留在「裹腹」的階段。或許,以過低的標準來看深城市太過不公平,卻只能說那是新竹的食物普遍給人的不可口印象。
據說,「Micasa Umai」當初是挖角東京的Nobu副主廚與部分工作團隊所成立的日本料理餐廳。
也許,心裡對於Micasa Umai大概是嘗試大過期待,畢竟,看見「Nobu」名號浮現心裡的大概是那種西式日本料理的洋風與不知算是融合(Fusion)或變調不協調。
對於「成男生」的記憶,其實最多的是在大統百貨九樓的美食街裡。至少,古老百貨美食街裡捲著麵皮的炸熱狗、米糕四神湯,還有成男生的肉粽碗粿即便早已成了記憶的片段,卻似乎依然留戀。
走進偌大的店裡,往來穿梭的客人,可能是計程車司機停下車歇上腳要了個肉粽魚丸湯,也可能是下午無聊嘴饞的老人踱步進店點了碗粿肉羹漫渡時間,配合著有了年紀的店員埋首忙碌,可能包著餛飩、整理著碗粿(更可能是看見老闆娘數著大把鈔票),那種熱絡的店裡,即便用餐空間並非桌淨几明甚至有種粗糙,但卻發散著南台灣特有的純樸小吃風味。
農曆年節肯定又是補充高熱量膽固醇蛋白質讓人變得心寬體胖的特殊時節。
桌上攤開的是各種簡單食材與平實料理方法構築成的家常菜餚,流露著食材基本色澤搭配起來卻是七彩紛呈的盛裝,彷彿像是要擠爆小小餐桌而讓人感到洶湧澎湃。
中國南方的炙熱天氣大概很難創始出火鍋這類適合凜冽寒天湊熱圍爐的食物,開業了超過六十年的火鍋店掛上了南方城市「汕頭」的名稱,反而讓人對於店名的由來充滿興趣。原來,店裡食物並非源自於汕頭,而是第一代的業主來自汕頭。
即便是高雄的老字號店鋪,地點其實也離家不遠,但詭異的是老店卻從未在記憶裡出現,有的反而是遙遠年代曾經流行過的韓式石頭火鍋。踏進未曾謀面的卻充滿典雅新意的老店,卻讓人多些期待。熱絡擁擠排隊等候的店裡,攤開了菜單,有著琳瑯多樣的湯頭選擇,不過卻似乎多了分不甚專注。不想在老店裡挑上那些酸白菜或泡菜、牛奶湯底,總得無法配合氣氛的而選了應該是原始基本的沙茶湯頭。
商業大樓旁的小徑,沿著階梯往下走,一邊是一大面沖沁著淨透清涼的整牆水瀑,另一邊走近屋內,是餐廳的精緻小巧又流露著傳統拘謹日本味的門面玄關。
掀開深藍色印著餐廳名稱「高玉」的日式輕薄布簾,入了門一眼望去是映襯著門外印象而不讓人驚訝的日本料理餐廳傳統布置。米褐色的檜木壽司台在周遭同樣簡潔清靜的陳設裡,融合出傳統日本料理店該有的細膩與雅致,搭配上滲著多彩卻又不致過份豔麗庸俗的陶器杯盤,感受著獨特優雅的用餐體驗。
躲在小巷裡的大廚餐廳。
巷子外是喧囂熱鬧的昂貴商業地段,轉進了狹隘窄細的巷子邊,是並不顯眼的小招牌。推開了側著一邊的玄關小門,進到擺著幾張餐桌的潔白雅致小空間,剎時間從幾分鐘前的繁華吵雜轉換到了寧靜和平的另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