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 食物 (2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小吃種像種是信手拈來,但背後卻隱含著深厚基礎的雋永興味。至少,那些白飯上隨意淋上些肉醬滷汁,看似平淡無奇的庶民小吃,卻經常蘊藏著深厚的滷煮配方。

  走進開業許久的滷肉飯小店,是號稱傳承母親流傳下的味道,也因此以母親名字命名的「金連滷肉飯」,卻是經歷兄弟不知是否違背母意分家後的易名經營。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褐色餐巾上的壓桌盤,是繪著主廚圖像的鮮明印記,標識著餐廳的純正來源。走進「法樂琪 C'est Bon Steak」,位在百貨公司樓上的餐廳,周遭布置是種簡潔樸實,像是提供簡單餐飲的空間,卻是供應著主廚引以自豪的頂級牛排。

  據說能夠提供高達攝氏400度的窯烤爐,即便肯定是大材小用,不過卻也成了烹調法式農村麵包的最佳工具。裝盛在鑄鐵鍋裡麵包,外觀上似乎帶點吸引人的有趣興味,而摒去奶油,微帶嚼勁口感的麵包裹上代之的油封豬肉醬,更有種中西合併的趣味。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城區周遭最吸引人的大概不會是那些優雅寧靜的高級餐廳,卻往往是那些歷久迷新令人懷念的美味小吃。似乎,那些小吃最誘人之處,就在於那種毫無拘束的恣意飲食與簡單確實,永遠能夠以最方便也是最經濟的方式飽食解決掉一餐。

  據說由小攤販開始,已經賣了超過四十年的「雙連街滷肉飯」,是充滿古早情懷的好味道。對於從小熟悉的食物,大概會有種接近吹毛求疵的偏執,吃多了各式口味的滷肉飯,或許也早已在心裡多了許多莫名無道理的評判標準。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寬敞寧靜的用餐空間,窗外望去是建築頂樓的遼闊視野,即便,一幢幢相互林立的水泥森林並不賞心悅目,但金耀灑落斜射進餐桌上的溫暖陽光至少還讓人覺得舒暢。「金園中餐廳」所提供的是號稱融合八大菜系並集其大成的「金菜」。那樣的形容不知是否太過自大,只是對於餐廳而言,大概免不了得找些足夠誘惑人的特色以招攬顧客。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屋外的天氣冷冷凜凜落著小雨,桌子靠著最明亮的那一端挨著透明玻璃窗。中午的餐廳裡似乎映襯著屋外的蕭瑟而顯得落寞。據說,「Tutto Bello」提供的是北義料理,或許,透著寒的天氣像是十一月下著雨掩著冷風的佛羅倫斯(Firenze),只是,還是寧願捨去那種淒冷的美而徜徉在托斯卡納(Toscana)的暖溢陽光。

  放棄了溫開水,丟著檸檬片的RIEDEL透明水晶杯裡冉冉冒著氣泡的沁涼Ferrarelle礦泉水,似乎使得天氣裡的寒意多更多。幸好外表香脆內層柔軟麵包上了桌,奶油刀劃上了松露奶油配著麵包,溫暖的麵包勾搭上濃烈的松露香散溢口中,才讓身體多了些暖溢。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忘了有多久沒再訪「家竹亭」,只記得小店鋪裡似乎賣著美味的咖哩飯。

  有別老店鋪狹窄不大經常需要排隊等位的窘境,寬敞明亮的新店鋪倒是有著更舒適的用餐空間,只是,偌大的空間雖然多了輕鬆,卻也少了點擁擠用餐時的溫馨美味。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慣了台灣味的料理,對於以「台菜」為訴求的餐廳反而是少了些光顧、多了些挑剔。

  走進餐廳,樓梯邊的牆上,玻璃板用細鋼條隔成的一列列格子,白板筆寫滿了訂位名字而顯露出的是台式海產或快炒店才特有的風景。布置裝潢雖然已褪去了印象裡台式餐廳應有的晶碧輝煌而變成了低調優雅的精緻風格,不過,那些上了年紀的老服務生,以及小細節裡不時感受到的本土味,依舊流溢著十足的親切與熟悉。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時起意的午餐,是許久未再嘗試的牛排館。

  步往地下室的餐廳,優雅光澄的前堂自動門打開後,周圍的落地光透玻璃櫃裡綴著豐富的酒藏。餐廳裡的布置是種簡單的低調與沈穩,出乎意料生意熱絡的用餐空間,令人多了種殷殷企盼。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許多料理到了台灣都得沾染上一些台味,連港式飲茶也不例外。

  「朝桂餐廳」裡人潮熱絡的用餐空間,難以辨別究竟賣著哪類食物,至少,台菜與港式菜餚點心各半的菜單上,應該算是種難以理解的混搭?只是,說是沾染上台味,倒不是因為菜單上的詭異組合。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大部分美式漢堡店就得是空間不大甚至狹小,才會讓人感到溫馨而讓食物更美味。

  即便「裘斯漢堡」的地下室有著較寬敞的用餐空間,不過,一樓的空間扣去廚房與櫃臺,擺上幾張小桌子似乎已然填滿掉不大的店面。不知是否的刻意,小空間對比上大型美式漢堡,大概更能凸顯出食物的豪邁與粗獷。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料理店密度大概僅次於日本的台灣,總經常出現著持續不斷的令人驚喜。

  走進「魚道生美學料理」,給人的感受不像是傳統的日式料理店,而是種雅致裡帶著點現代感的簡潔風格。一進門的花藝盆栽,像是呼應著禪意風格的料理美學,而灰褐搭配的用餐空間,彷彿也讓氣氛多了些寧靜與沈穩。只是,即便想要強調食物的風格境意,但基本的食物調理似乎未因此而減去幾分。同時,完整檜木的傳統壽司台,似乎也像是在簡潔創新裡,接續綿延著日式料理的悠遠意境。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農曆年節時期41%的人平均體重會增加1.7公斤。不去深究這種數據來源的客觀性與正確性,至少,對自己而言,體重增加的程度肯定會落在在第五百分位數之內。

  家裡餐桌上的菜餚,總有著餐廳裡不可能見著的豪邁與紮實。而年節時的菜單,自然也得多些年味與喜氣富貴。點綴上了香菜摻上魚肚花膠的酸甜雜燴佛跳牆,像是增添年味的好味道。不是太常見的魚翅,豪邁份量配上全隻土雞炆火慢燉,微甘湯頭與熬得綿軟清透的魚翅,是種充滿奢華的鮮滋味。至於同樣微火久悶的鮑魚,不是那種印象裡的綿密軟滑,但片成了薄片淋上醬汁,卻是種充滿嚼勁的趣味。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旁不起眼的小店,只賣著「麵線糊」的攤子,說是小店,倒比較像是路邊攤後四壁簡單的小空間,擺上幾張桌子便做起生意。

  「武廟路麵線羹」攤子上是那種傳統盛著大鍋煮的調理車,鍋裡持續加熱而冒著滾燙氣泡與冉起白煙的麵線羹,讓人對食物多了些期待。碗裡盛上了滿滿的羹,灑上香菜並滴點烏醋,看來是種豐盛的美麗。而舀上些麵線羹,入了口的是種熟悉的甘味而使人無法停歇。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業已經超過一年卻才第一次光臨的餐廳,錯過了日籍主廚而新到任的義籍主廚,似乎立即讓菜單上充滿了義大利味道。很難說「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究竟是何種菜式,畢竟源自於日本料理概念的工作式餐廳,配合上聯合國般的主廚群,再籠罩上法式名廚Joël Robuchon的光環所拼湊出的餐廳,給人的或許已是超出菜式分野的融合混搭。

  走進餐廳是那種紅黑兩色明顯對比,再打上金澄燈光反射照耀所營造出的絢爛瑰麗與深邃神秘。熙嚷熱絡的顧客在巴台座位上一字排開望著開放式的廚房,食物調理空間裡身著黑色功夫服的主廚、廚師忙碌與巴台後外場人員的穿梭招呼,搭配著眼前白潔瓷盤、赭紅水晶杯,以及刻著餐廳名字的鋼亮色專屬刀叉,呈現出一種既是優雅用餐,卻又明顯感受著活力的獨特氣氛。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聚集著牛肉麵店的「桃源街」,生意最熱絡的竟然是沒有招牌的牛肉麵店。

  店裡的食物如同許多生意興隆的小吃店一般的單純而專一致志。據說,小食肆裡用的是台灣的溫體黃牛肉,清燉牛肉麵上了桌,略過理應是清淡不著調味的湯頭而先咬了口看來肌理分明的牛肉,燉煮得恰到適中的口感,滲著牛肉的淡淡鮮味。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是在東京或大阪,似乎曾經翻過介紹著日本四十多個縣的鄉土料理。書裡那些依循著地方特色與季節旬味烹調而成的地方料理,讓人看了除了視覺上的刺激之外,也許是「鄉土」這類的字眼觸發著心裡對於小時遙遠的記憶而也讓人倍感親切。

  「山治やまはる日本鄉村料理」賣的號稱是日本鄉下的料理。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市區裡的老店鋪。賣著粽子、碗粿的店鋪,走的是復古風,掛在牆上的老電影海報、牆上繪著的舊街景與那些「過氣名人」的圖畫,還有刻意擺上的老三輪車與架上的老器物,讓人感到那種彷彿想回到過去的強烈企盼。

  很難說懷舊復古風是否會對食物的美味加乘,不過在據說賣了四十年的老店鋪裡,搭配著那些舊時興味,似乎倒讓人感受著傳統小吃的悠久與傳承。那種賣著傳統小吃的店鋪裡,食物很質樸、不花俏,卻總是容易讓人飽足與滿足。總常在華而不實的奢糜食物之後,瞬間才會想到傳統小吃的儉樸紮實,以及那種埋藏內心深處的回味與想念。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菜」應該算是對印度菜餚的一種粗略通稱。據說已經傳承超過五千年的印度菜餚,類同於古老的中國菜餚,經常是依循著各地宗教文化與生活習俗的各有差異而有所差異。同時,隨著歷史的推動,中世紀時期與北方蒙古人間的互動,以及殖民地時代英國人與歐洲飲食的影響,似乎讓印度菜餚也融合進了些外來文化。

  夜裡,取名叫「番紅花(Saffron)」的印度餐廳,靠外的一面,透過光潔玻璃,是印度師傅製作著烤餅的臨場有趣,走進餐廳裡,幽暗的燈光滲著微亮的金澄,讓用餐的氣氛多了些溫暖,也多了彷彿是印度式的神秘。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gnés b. Café l. p. g.」與「Agnés b. DÉLICES」果然也延燒到了台灣。

  時尚品牌跨足餐廳飲食的例子不勝枚舉,即便口味好壞見仁見智,不過初見百貨公司裡小咖啡舖的盛況空前人潮羅列卻依然讓人驚訝。似乎,用來聊天喝咖啡的空間就應該恣意放鬆,即便吵雜擁擠,也不該為了一杯咖啡排上長長隊伍苦苦等候。有時,不得不佩服人們的耐心恆心與毅力(通常,人多不表示美味,如築地的那家「壽司大」)。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潮品集」賣得是潮州菜。似乎也早搞不清正宗的潮州菜究竟是何種味道,畢竟常見加上了港式口味的菜餚已成了種融合。在號稱潮州餐廳的餐廳裡,捨去了那些打冷滷水,點得菜卻幾乎不存在潮州味。

  簡單套餐搭配港式點心上了桌,期望得到些美味的補償。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