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彎彎拐拐沿著高陡海岸邊走,不遠處海平面上的綿延不斷深綠色小丘連結浸入大鵬灣的碧藍海水裡。過了梧桐山,原來深圳東邊是高出海面許多的山海相連弧型峽灣,若以戰略來看,應該就是那種所謂易守難攻的「天險」地勢,難怪,中英鴉片戰爭會肇始於此。
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英國人因不滿清朝政府在九龍沿海的查緝行為而藉故挑釁攻擊,當時大鵬營參將賴恩爵則出兵還擊,同時擊沉英軍船艦並取得勝利。後來,學者將那次的九龍海戰視為鴉片戰爭的首戰而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序幕。
啟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西元1394年)的大鵬所城,全名為「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大鵬所城同時也是明、清兩代的南方重要軍事要塞,對於抵禦外來侵略存在顯著義意。看著古城的老建築,總喜歡穿躍時空想像過往滄海桑田。詭異的天氣,瞬間烏雲密佈,竟在走進所城南門拱廊時下起大雨。古城牆內大部份仍住著人的群聚古老民居,因為下雨喜刷過後而更顯得清新嬌嫩,遊走瀏覽著周遭歷史陳跡的腳步,也因為連續不斷的雨勢而減緩放慢。
古城本身從建立之始就是個囤田駐守的群體建築,加上清朝時軍人父子傳承的世襲制度,因此古時民居裡多是軍眷公舍,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將軍第」之類管理者居住的權貴建築。而連慣今昔,城裡比較像是個混雜時空片段的詭異空間。昔日的古舍,入口抬頭掛著「將軍第」牌匾,但往內張望,卻發現已成了吊掛五顏六色晾曬衣物與停擺腳踏車的居住建築。老舊房舍外依稀還可見的「毛主席萬歲」、「聽毛主席話」等文革時代餘留的標語,卻幾乎蓋上了光彩新穎的「一帆風順」、「五福臨門」等不知應算是舊時代還是新時代的鮮紅對聯。小巷裡明明是充滿著幽緻古意的當時達官顯貴老官舍,現在外牆上卻貼了那種欲蓋彌彰的「文明戶」不搭調標示。不過,也許反而是那些時空交疊而產生的矛盾充凸,反而使得觀看古蹟的過程中特別令人感到興味盎然。
大鵬所城裡的曾經過往,深刻烙印在中國南方的近代史裡。也難怪這個位於東方偏遠小村落的名字-「鵬」,會被當成整個深圳市的簡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