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是紀錄片,卻買到了「歷史電影」,由共產黨的觀點來描述國共內戰的歷史電影。
「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是包括「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以及「平津戰役(平津會戰)」等共產黨戰勝國民黨關鍵三大戰役的第一戰。記憶裡對於台灣曾經拍攝過的國共戰爭電影似乎未曾有過,頂多有的是對日抗戰或是退守台灣後對於「共匪」的抵禦勝利。猶然記得過去電影裡對於「日本鬼子」、「共匪」等敵方滿盈惡狀惡貫的慷慨描述,但在「共匪」拍的電影裡,其實並未看見對於相對方「國民黨反動派」領袖蔣介石的太多正面抹煞。對於蔣介石指揮失當、獨裁自傲的隱喻低毀自然不會少,但對於歷史革命鬥爭的勝王敗寇的絕對定律,通常勝的一方總是假裝寬容、收籠人心,而敗的一方總是竭能批評、自我催眠。而短時間的歷史,是當政者眼裡的歷史,長時間的歷史,永遠會還原真相、自有定論。
而對於歷史真相與其滔滔爭辯不休,不如冷眼客觀看待既定事實並從中擷取教訓,對於事實真相對錯,不用太過執著。認定中的真歷史可能是假,稗官野史也無法摒除並非真實,反正,看看就好。遼沈戰役電影裡,如同駐華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所言,蔣介石與毛澤東的最大差別,在於毛澤東沒有私人飛機,只能在指揮所裡靜待前方將領傳回捷報,而無法隨時飛往前線代替將領行使指揮權。語氣裡透著對蔣介石強人領導方式的諷刺低貶,或許是如此,但若全是如此,蔣介石也不全然能在許多事件裡下野或妥協。反正,歷史加上政治,就僅供參考。而歷史是主觀的,當過去同是黃埔軍校並曾經並肩共事的戰友面臨一分為二的選邊站遊戲時,是英雄是惡人、是盡忠是叛逃,早已在某些人眼裡的歷史裡有了定論。
對於動盪中尚未鞏固政權的國民黨政府而言,若說蔣介石的失敗是國仇家恨,倒不如說那種失敗,其實只是民國以來軍閥割據相互爭討下的我存你滅、只不過是既有強大軍閥勢力鬥爭中的家常便飯、只不過是民心未穩的勝利者讓當時仍然不成氣候的共產黨抓住社會低層民心順勢而起。曾經打下中國一大半江山的國民黨政府的衰敗當然無法僅由三場戰役就片面說明一切,至少,當時的中國無論換成其他任何勢力一統江山,都無法保證不會走到相同的結果上。
歷史上有太多轉折、太多也許。也許孫中山再多活個十年,中國的現在就會不一樣;也許蔣介石不斷然清共,中國的現在就會不一樣;也許毛澤東的劃長江分治的要求被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國的現在就會不一樣。也許,當許多連串的歷史轉折點任一個也許不一樣,中國的現在就會不一樣,不過,也許你我的現在也將因為歷史的不一樣而不一樣,甚至可能從未存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