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不知道工作上的分段點是否來臨,但每個工作環境的變化,總是會讓人靜下心沈澱思考最近一段時間工作所累積的一些東西。
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卻也對於自己的下一步有些疑惑無方向,這種疑惑無方向,並非是因為觸怒海神波士頓(Poseidon)而反覆於海上飄泊飽受磨難而對未來方向無知迷惘的奧狄賽(Odyssey)。這種疑惑,並非迷惘,而是經歷見識過不同工作後,下一步究竟該選擇何種方向,才會更能夠深入所長、散發光熱的疑惑。從未對自己的選擇決定後悔過,畢竟,自己的選擇無論後果都是自己應該承受,也慶幸自己在各種艱難環境的抵禦抗壓與快速適應能力,才使自己能夠在短短時間內的工作經歷有所完備。
生產體系中的製造、品管、物管、生管各部門歷練,對於自己所學知識背景的鍛鍊似乎是理所當然。而回頭想想,不知覺將近一年的業務經驗,卻似乎是開闊視野與啟發國際觀的重要關鍵。其實,現在眼裡看見的,是台灣企業大部分缺乏創新、淪為通路品牌代工且大陸廉價工廠環視的隱憂現實,是台灣大企業研發人員長期養尊處優、驕傲自大而使研發能力迅速流失而漸被大陸代之的縹暗未來。對於台灣的未來,深深感到沮喪憂慮,開始懷疑台灣是否是個能夠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地方!?
細微渺小、缺乏腹地的小小島嶼裡,長久以來是缺乏國際觀的。看著從小在澳洲求學的朋友,求職時所丟的履歷與應徵地點遍及台北、東京、香港與雪梨,讓一直以來工作地點不是台灣北部、台灣中部,要不就是台灣南部的狹窄格局,是種當頭棒喝。與客戶開會時,看著法國客戶香港辦公室裡,產品群總經理(General Manager)是馬來西亞人、工程師是香港人、工業設計是日本人、產品經理是法國人,而採購卻位在新加坡辦公室,大家以英語溝通,每日定時與美國辦公室進行Con-Call的多文化無國界景象,留下深刻印象。或許,台灣在國際競爭環境裡早已落後了許多,再不跨出去,終將淹沒於世界迅速整合共榮的洪潮中,終將被黃埔江畔來往人潮中,聽見英語機率比普通話高的上海國際城市,以及許多過去被台灣教科書所鄙視的「共匪水深火熱落後地方」所取代比下去。開始思考著最近接觸到超過一個以上的上海工作機會,或許,目前仍算優渥的工作條件,幾年後,即將機會不再…看著大部分外商應徵職稱上的「Asia Pacific」,看著逐漸移往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大中華」、「大亞洲」,台灣的競爭力,不提升,便消失。
有人說,三十五歲前必須確立自己工作職場的定位。距離應該「定位」的時間點只剩兩年,過去想法中應該是遊韌有餘的時間,現在似乎開始懷疑如此的時間是否足夠因應。很難說將來的工作上還會有何發揮,不提或許已算是「低階」基礎的製造與技術研發,「非服務業」可發展的,自覺似乎僅剩下Marketing、Logistics和ID (Industrial Design),或許,必須深深思考的,是如何在這種變化裡找出可著墨發揮之處。應該高興自己有機會觸及急速運轉世界裡的更多面向、思考更多層面的,否則,或許至今仍沈陷那種當初的聯電、台積電、甚至現今的新友達這類的「大公司」便是安身立命的好地方的弔詭迷思。或許如此說法有所偏頗,不過每個人想的、看的不一樣,選擇,當然也會不一樣。可惜的是,許多台、清、交的優秀人才,似乎便在長久缺乏國際視野的惡劣環境裡,淪陷進入這些表面風光的「大公司」,成為沒了想法、機械運作的科技黑手。至於將來是否會再次與這些人一樣,同時重蹈自己過去後塵?不敢確定,但即便是如此,期望自己在視野、認知及做事方法上會有所不同。
《竹北 露奇亞咖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