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多了那些湘菜、粵菜、魯菜、本幫菜等各式中菜,印象裡卻竟怎也記不起「台菜」的具體印象。或許是因為熟悉,卻忽略了反而可能是最常接觸的事物,就如同許多觀光景點,外地人有時反而比本地人更為熟悉一般,熟悉到不加注意、熟悉到甚至忽略。
在85層樓的中餐廳吃台菜。如果純然用所熟悉的「台菜」角度來看餐廳裡的台菜,其實並不公平。畢竟,源於許多或許已經熟悉到甚至挑剔的日常料理,以那些純然熟悉的觀點來看,心理大概會不斷湧現那個小館裡、路邊攤賣的可能更好吃,甚或是街坊邊、家裡餐桌上的菜餚可能更夠味的挑剔。
人們對於食物的主觀認定,總喜歡以自己最熟悉或印象最深刻的口味來評定後續接觸到的食物。而經驗與飲食習慣的差異,注定了對食物評判的不客觀性。就如同當初東京版的米其林餐廳指南上市後令日本人大加撻伐,認為法國人不懂日本料理,而同樣的命運依舊發生在香港版的米其林指南上。因此,對於食物,總不會有太精準的指標,有人喜歡,肯定也會有人拒絕,完全仍須依賴自己的味覺嘗試喜好而定。
一開始上餐桌的是盛裝得精緻的小菜,醃製得入味的菜心、黃瓜與葡萄,是日常熟悉的味道,不過當作一開始的開胃小菜口味卻似乎厚重了些。接續冷盤的爽脆燙花枝加五味醬、軟嫩卻紮實的烤杏鮑菇、配上青蔥的美味烏魚子,甚或是烹得偏軟了些的乾貝,都有著顯著的台灣味。而甘純味道未太厚重的八寶燉花膠,以及鹽酥藍斑的鬆軟酥脆外皮與內層飽滿鮮美,配上過了油的薄脆九層塔,是讓人深刻的美味口感。
而後續那些軟嫩的滷肋排、滷肉餡料與麵皮其實份量搭配得恰到好處的刈包,還有口感還不錯的米糕等小吃,其實口味並未太差,只能說仍未能夠超越印象裡的絕佳標準。不過,那或許是台灣人嚐台菜的不公平吹毛求疵所使然。
精緻化後的台菜,多了些優雅,似乎卻也少那種熱鬧的親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