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7期的「商業週刊」訪問了該期週刊的「客座總編輯」,前奇異總裁、曾被譽為全球最傑出執行長的威爾許(Jack Welch)。

  當中的一些觀點,正如同看管理書籍一般,在大部分人看來平淡無奇,但卻是容易為管理者忽略,且難以落實的「簡單智慧」。

  看完文字,卻心有所感。

  商業週刊的數據說,台灣管理者(樣本群體為台大、交大、政大EMBA學生)每週工作時間中,46.8%時間從事業務管理、18.8%為策略規劃,而14.4%在人才培育。而威爾許的策略成功第一步驟,卻是「培育人才」,然後是「建立團隊」,接著才是「鼓勵改變」。跟策略似乎一點關係也沒、再基本不過的「策略」,竟是台灣管理者花費最少時間從事、甚至不覺得是工作重點的重點。

  技術官僚導向的教育觀念,技術與工作能力被肯定而升遷的管理者,大部分總是難以「意識」到成為管理者後的改變。若是無法真正瞭解到「因為下屬的好,才讓我變好」、「好的員工將榮耀主管,將榮耀反射在主管身上」的本質,不斷影響下屬權責範圍的決策制訂,甚至與下屬搶工作,那麼,就如同「倫語」所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終將造成組織權責的錯亂與潰敗。或許,這也是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所謂的「台灣的公司,多半是一人(老闆)公司,並沒有團隊可以去打仗」。

  回歸本質來看,似乎唯有培育人才、組織團隊、建立制度,才是主管們每天必須擺在腦袋裡的東西。除了前兩者之外,最後的制度建立跟「孫子兵法」的「區制」、「官道」、「主用」不謀而合。

  「管」人「理」事的「管理」,重點還是在「管人」,人對了,事就對了、人對了,組織就會對,而人不對,舉步維艱。從此看來,管理者若不懂發掘、考核、培養人才,似乎真是個災難。同樣的觀念,軍隊、球隊裡似乎更能理解、更能凸顯,不過,回到一般企業、一般組織,找「聽話的人」,而非「發揮創意能力」,甚至「功高震主」的優秀人才,竟是許多管理者腦裡普遍存在的觀念。想來很可怕,如果一個球隊的教練,心理懼怕找到比自己優秀傑出的運動員、一個軍隊主帥害怕找到比自己英勇的戰士,會是件多麼無法想像的災難?

  由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最上層的「自尊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裡,強調了「人」對於工作所追求的是自我價質感的追尋、肯定與尊重,以及充分發揮潛能、勝任愉快的成就感。威爾許所說,如何塑造一個夢、讓好的人願意追隨,給最好的人最好的工作、給好的薪資、告訴他們做什麼,給最好的人擁有全世界,就是Maslow需求理論的最佳體現。看似簡單,不過,又有多少管理者能夠培養出如此的胸襟與氣度?或許,這是台灣企業普遍必須思考與改變的課題。

  當既有觀念難以改變,自然更難以意識到「鼓勵改變」的重要。領導者本身不改變、無法帶頭改變,對組織而言,就如同一灘死水,無法循環、只會發臭。許多事情,不是由下而上(Bottom-Up),而是從上而下(Top-Down),改變,也一樣。

  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領導者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是「思考公司未來」,以及「聘用人才」。找到對的人、培養鼓勵對的人,移除無法跟組織成長的人,就會有對的組織,這時領導者才會有能力去思考未來、去帶領變革。

  當組織無法湊合對的人、甚至領導者亦未意識到人的發掘、考核與培養之重要性。那麼,很難想像如此的組織有何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go74 的頭像
    ingo74

    iNGO's sketchbook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