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狹人稠的香港,那些建築向來有著與天爭地、直指望天已增加使用面積的功能性考量。姑且不論建築空間內部的狹窄甚或是單位使用價格同樣驚人的現實問題,至少港島北面那些高聳爭艷的摩登建築,也為海邊小城市建構出了堪稱百萬的著名夜景。

  除掉那些商業導向的辦公大樓,香港的住宅空間,尤其是公共屋邨其實也循著同樣的向天發展模式,只是褪去了那些世界著名建築師所加持出的造價驚人金玉瑰麗外表,用以居住的建築成了只留下樸實外觀的單調無意識集體高聳大廈群。似乎只是一幢幢外觀相同的複製品收集一處的枯燥乏味,即便有些建築群外牆沾上了色彩而想同中求異,卻依舊難以脫離視覺上給人的鬱悶。只是,由Andy Warhol在1980年代初期造訪中國時,曾對當初到處是千篇一律藏青色制服所呈現出的「普普(POP)社會」美感而讚嘆不已的角度來看,如果Andy Warhol猶然在世,應該還是會把香港住宅的單調當成是另一種和諧的普普社會美感吧!?



  「香港仔」據說是1841年英軍初次登上香港的地點。過去捕魚為業的小漁港,如今仍有著香港最主要的漁獲交易市場,而當年倚船而居的漁民大部分卻已遷上了岸。時至今日,避風塘裡依然泊著各種中小漁船,而岸上兩旁林立的已成了那些單調乏陳的群集住宅建築。那種高聳建築綿延而立的背景,襯著漁船靠港以及往來其間的帶點仿古舊意的渡輪遊船,說是懷舊更不如說是種時空交錯的不搭調。

  即便香港仔屬於老舊街區,不過遊走在其間想尋覓想像裡的過往片段仍舊不容易。想像裡,老區域應該就該流露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氣氛才算是老。不過,大部分應早已改建的區域,除了些斑駁陳舊的老大樓,或是依然香火繚繞範圍的狹小天后古廟外,或許那些聚集在海天閣廣場悠閒漫度話家常的老人們,反倒成了能夠找到的最老景象。



  靠避風塘的那一側,綿延接續著一座座的浮台,那些作為船隻停靠的台子,有些成了販賣雜物的小店或辦公空間,甚或索性成了水上人家的居住空間。據說,有些漁家總會搖著小船到浮台邊兜售漁獲,雖然沒見著那種令人期待的景象,不過繼續走過去卻順勢接上了香港仔漁獲批發市場。批發市場裡連接著一個個的魚商單位,充滿著辛勤處理各式漁獲的動感與熱絡,只是,看不見太多的顧客與幾乎不存在的遊客,獨自帶著相機遊走其間彷彿成了種突兀。而前方盛著魚鮮的魚欄魚斗不斷泌涔淌出的水流,使得通道之間像是貫穿匯集成了水流湍急的小河,卻才發現除了市場裡的魚販們全踏著長統防水膠鞋之外,竟然連那些像是採買漁獲的家庭主婦們竟也無一例外的著上了膠鞋。原來,進入批發市場就得全副武裝、有備而來,似乎,也剎然理解市場裡為何鮮無遊客踏入的根本原因。



  大概,早已發展成熟的城市裡,已難以找到期望裡的老東西,不過,漫步其間,卻依然能夠讓人找到城市裡令人感到興味的微小片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go74 的頭像
    ingo74

    iNGO's sketchbook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