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人,但牛車水一帶仍是過去新加坡華人的主要集中處。中國移民的聚集地,有著閩南民居那種前店鋪後居室的窄長傳統形制。然而,地處南洋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加上歐洲殖民統治的歷史元素,那些中式建築似乎也被摻了印度風、回教風與英式風,而在外表上渲染上了各種顏色的粉彩斑斕,並組上了熱帶風格的大扇橫條木窗。
走入「牛車水原貌館」,依舊保留著中國城的老式韻味與記憶。舊房子裡,刻印著一百多年前老移民的刻苦拓荒與胼手胝足的血汗辛勞。生活的困苦,常讓擁擠住房裡的移民染上吸毒、嫖妓、賭博等惡習,望著那些老爐灶、破碗盆、舊縫紉機,甚至是狹小晦暗木隔間裡的褪色保溫瓶還有髒污草蓆,一方面感染上了移民們的窮困打拼與墮落,一方面卻也覺得總像是曾經出現在記憶裡的某些片段再次浮現。原來,華人的開拓史,總是如此相像,無論是遠渡重洋到遙遠美洲當上了豬仔華工,或是在南洋構築家園新世界,華人的生活模式,依舊不會變。
而中國城小區域裡的分街、分區而治的結構,福建人、潮洲人、海南人等各地方來的人,各有各的會館、各有各的山頭。講宗族、講門戶的中國人,即便到了遙遠異地,原來一樣要分祖籍、講鄉里,一方面可能是正向的團結力量,另一面,卻也可能成為逞兇鬥狠互爭地盤的負向自我分裂。也許,有中國人的地方,那些會館、宗氏與幫派力量便自動集結、自動運作而交織成了社會結構的正反兩種基本。
遇見了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老師用中文解說著中國城的過去種種。遙遠的地方聽見熟悉的語言與文化總讓人感到特別親切,至少,在講英文、充斥著東西方各式人種與文化的城市裡是如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