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鄧小平提出建設經濟特區,使深圳成了新中國開放改革的先期試驗。簡單但在當時卻不簡單的構想,卻在短短三十年間,讓深圳卻從當初的落後邊陲小鎮彈指間成為超過1,200萬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6,700億美元的巨型城市。
依照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據說,深圳迄今已有六千年的歷史。深圳博物館裡以深圳改革開放後實物資料為主的展覽,雖然比起那種「古代深圳」的長遠歷史而言似乎是渺小許多,但看見「近代深圳」發展過程中,各式文物、照片裡令人熟悉的地名地物,也許反而更能感到親切熟悉。
改革開放前受寶安縣管轄的深圳地區,在改革後反而使原本的寶安成了深圳市的一個區。展覽場裡,掛著一幅幅黑白滄桑的舊照片,擺著一點點的深圳開拓陳跡舊物。
照片裡,現在擁有高密度高樓大廈群聚、同時矗立著世界第十一高的地王大廈,更充滿著各種蓬勃商業的羅湖區,三十年前,竟然是充滿荒蕪蕭條,甚至粗陋房舍都稀疏罕見的不毛田野。若連羅湖區當時都是如此,自然更遑論其他更偏僻的區域。據說,1980年八月羅湖區開發啟動後,不到一年便搬除了130萬力方米泥土,同時將0.8平方公里的低窪地整體墊高了1.07米。
而櫥窗裡擺設的著當時解放軍工兵部隊開墾深圳時的衣著舊物,以及當初經濟特區首長公務人員胼手胝足的克難辦公器物,除讓人鑽進時空隧道,開始想像過去的艱難困苦之外,更再次驗證了那種跟基於龐大的廉價勞動人口所堆砌出來的中國經濟蓬勃躍進。也許,當初中共大部分領導幹部對於那種設置經濟特區可能造成資本主義再復甦的疑慮,現在看來卻反而是種高瞻遠矚。
博物館裡同時設置著「野生動物」與「海洋生物」的陳列,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如此的設計安排。但分別安置在兩個展覽空間裡的諸多路上動物以及海裡生物標本,所感受到並非說明上的「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陳述,瀰漫在空氣中的反而突然讓人有種諸多「標本」擁擠一室那種詭異不舒服氣氛。幸好,接續的南京博物院所商借的清代皇家御用瓷器展覽裡,各種琳瑯剔透的名瓷彩器,卻也稍稍減緩了那種不愉快感受。
在博物館裡,依舊見到了城市的軌跡與歷史的痕跡,那些過往記憶,依舊是瞭解城市、感受城市的最佳叩門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