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往台東。
六月的花東縱谷,已是豔陽高掛的炙熱天氣。只是,延續著前兩天的不穩定天氣,天上卻是晴接著陰、陰接著細雨般地連轉變換。不過,多了點雲、下了些雨的天空,卻也阻隔了許多令人難耐的烈陽放射與紫外線,像是在熱烘的天氣裡偷出些解放與清涼。
彷彿是無目的沿著筆直流暢的公路往南開,似乎像是不知來過多少回卻也像是許久未歸而早已忘卻的親切土地,或許不該設定目的地。也許,毫無意識的往前進就是為了難得偷閒的徹底放空,也許,不算是休假卻有著比休假更徹底的放空。至少,不用像過去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義大利,卻得檢視時差時時留意手機裡的來電與簡訊,現在,即便身在咫尺之遙的後山亦不存在時差,卻可把手機的聯絡功能徹底放開,只剩下Google Map依然運作。
花東縱谷,據說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接縫之處。板塊邊緣的平坦地形,以及板塊間的擠壓推出的海岸山脈,讓花東的天然環境成了海連著山、山連著平地、平地再連著山、山再連上天的美麗景觀。優渥天然而缺少污染的環境,滿佈花東縱谷的盡是那些稻田、果園、牧場與茶園交織分佈在河流、丘陵與山脈間。順便點綴上地質板塊接縫處自然而生的溫泉美景,似乎,後山的環境,只適合悠閒無慮的仙境生活。大概,即便毫無目的奔馳在公路上,沿路兩旁寬闊的綠油平原蔥鬱高山與沁涼溪流的環繞,已夠讓人感到無憂與滿足。
在那些自然美景之外,不經意造訪充滿日式興味的「慶修院」。過去日本人為了殖民開墾而建造的寺廟,如今成了供人憑弔的古蹟,也讓人勾起原住民捍衛家園起而鬥爭的塵封往事。而池上與關山一代的廣大產米區,已插入了綠油稻苗,甚至有些早已長出豐碩稻禾,走訪陳設簡單卻引人進入懷舊幽情的「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除了口腹的滿足之外,也是對於記憶的滿足。至於「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裡的豐富展品,將台灣由遠古的地質生成與演變,再到在地的原住民文化,讓人對於居住土地的自然與人文再次做了深刻複習。
台灣後山的記憶,有著太多小時候的熟悉記憶。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往台東,沒有太深入的逗留,卻有舊地重遊的輕鬆與懷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