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迪化街的印象,肯定不會是那個過年時滿滿是人的年貨大街。

  趁著吃飽飯足,閒晃到了永樂市場二樓,映入眼簾的是滿滿聚集的販售布匹各式店鋪,而那種五彩繽紛喚起遺忘已久的小時記憶。布裝聚集的迪化街、通化街一帶,是當時幫人製作服飾所需的老媽常需要造訪補貨的重要去處。似乎,看著那些勾不起興趣的各色布匹、看著店員拿著直尺丈量剪布包裝,對於小孩而言肯定是種枯燥煎熬加折磨。也似乎,說迪化街一帶是某種夢魘大概也不為過,至少,記憶裡的迪化街,其實是在走路與等待,再不斷加上走路與等待之間度過。


  入秋後的迪化街,依舊豔陽高照。除了挨著街邊的城隍廟之外,缺了年節氣氛時的熱鬧熙往,不過卻多了些輕鬆自在。不時流露著舊時氣味的老街市,充斥著古意。雖然從街道兩旁的店鋪屋舍,沒法看見那種三進一層樓並搭配著天井半樓的閩南街屋獨特型制,但抬頭看望有著日治中期陸續出現的水泥結構房舍,兩、三樓層高的建築立面,水泥或洗石子塑造出的炫麗巴洛克風格豐富多變,不禁讓人幻想起繁華街市的舊時風采。


  走過整修當中的華麗巴洛克建築,斜向十字路口的立面上是偌大的「屈臣氏」以及「A.S. Watson & Company」幾個大字。似乎,日據時代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權,並以批發進口西藥材的大商舖,在許久後也以實際的歷史陳跡訴說著當時的榮景。不到一公里的狹短街道,當初卻是孕育現今許多富商,同時年產值竟然超過三十億美金、掌握台灣經濟樞紐的黃金地帶。

  看著一個地方的潮起與潮落,心中湧現著欷噓感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go74 的頭像
    ingo74

    iNGO's sketchbook

    ingo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