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其實是崇洋媚外的,一直都是。從中國唐朝時的漢化運動、明治維新,甚至到近代,一直都是。
不過,日本人的崇洋媚外,根基於外來事物持續吸收內化的匠意精神上,根基於追求精準完美的武士道吹毛求疵精神上。外來事物,到了日本,總是會被精鍊發揮到另一種層次意境。
戴明(Deming)博士在美國發韌的品質觀念,在日本被粹化成了全面品質管裡(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美國大量生產的福特汽車生產概念,最後不敵日本看似模糊不羈、實則精準確實的豐田(Toyota)式JIT(Just in Time)生產體系;英國的Bubbery,在日本多了藍標產品,而成為出口項目之一;法國的Agnés b.提包Voyage系列,更幾乎是design in Japan。
數百年下來,日本,幾乎已成了某種文化的熔爐,日本文化,不單純只是日本文化,但奇特的是日本文化,卻依舊保留著某種單純儉樸的強厚基礎,內斂與外化持續循環著。用日本人的簡賅形容來說,就是「禪意」。
過去,說到「禪」,或許第一個想到的是中國、是印度,但現在,十之八九的西方人第一個想到的卻是日本。差異何在?
中國人其實也是崇洋媚外。
無須從明成祖朱隸駕崩後,禁止發展海權而自廢武功開始說起,至少清末的洋化運動、洋槍洋泡可說是崇洋的濫觴。但不同的是,中國人的崇洋,學的不是外來文化而只有外來物質,中國人的媚外,從過去的清朝租界到現在的pub,都可窺見形影。
缺了文化層次的崇洋媚外,只剩物慾橫流的停滯不前。長久的文化精煉,似乎,使得日本早成了亞洲對外的樞紐印象,甚至使得西方人開始「崇拜東方」。也許,中國人再不自覺,如同韓國人宣稱自己發明「筷子」那種荒唐誤謬,將外來文化據為己有並恣意內化的急起直追將會層出不窮。
日本對於外來文化的融合,由最早的中國、美國,逐漸轉型歐化,設計風格也一樣。
比起美國風格的強烈熱情奔放,帶著簡約自然樸實的歐洲、甚至是北歐品味,其實更加貼近日本內斂重質的那種禪風匠意。
那種混合後的風格,應是蛻去了浮誇、貼近生活機能、注重品質的簡單美感。那種設計,是即使用上豔麗繽紛的顏色,還是能夠感受到一種溫和舒適的單純概念。
無意間翻到了日本建築與公共空間的簡單導覽小冊。或許,沒人會對這種雞毛小物太過留意,但如果從小東西都可發現設計本身的優雅,或許,那種發展臻於一種深層文化的已開發境界,就是值得去學習的!
留言列表